
0人評分過此書
國府1949年撤退臺灣,超過60萬的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集中居住,眷村遂在臺灣社會裡形成很獨特的文化。時代遞變,今日的臺灣,許多眷村面臨拆遷與改建的命運,以往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人從此風流雲散,眷村文化更是因此雲淡風輕。
然而,眷村在凋零之際仍興起了重生希望。國防部選定了極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眷村建築群,努力將其轉型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同時,少數眷村則以民眾發起的彩繪眷村行動而引起社會注意,進而得以暫時保存眷村的餘韻,使得臺灣的眷村發展因此進入了「後眷村時代」。
本書從「人」與「物」兩個面向,探討臺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以「人」的面向來看,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空間」的理論探討,探索「眷村人」―這個離散共同體―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物」的面向來看,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出發點,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集體社會想像,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這個正在消逝、卻又被國家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能夠留存歷史足跡和文化情感。
然而,眷村在凋零之際仍興起了重生希望。國防部選定了極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眷村建築群,努力將其轉型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同時,少數眷村則以民眾發起的彩繪眷村行動而引起社會注意,進而得以暫時保存眷村的餘韻,使得臺灣的眷村發展因此進入了「後眷村時代」。
本書從「人」與「物」兩個面向,探討臺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以「人」的面向來看,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空間」的理論探討,探索「眷村人」―這個離散共同體―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物」的面向來看,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出發點,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集體社會想像,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這個正在消逝、卻又被國家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能夠留存歷史足跡和文化情感。
-
第一章 緒論
-
一、臺灣的眷村及其相關研究
-
二、從語藝觀點出發的眷村文化研究
-
-
第二章 人的敘事與物的再現
-
一、人的敘事:語藝觀點下的敘事文本
-
(一) 敘事理論回顧
-
(二) 敘事的空間性
-
(三) 敘事中的想像:離散記憶與混雜認同
-
-
二、物的再現:語藝觀點下的視覺文本
-
(一) 視覺文本的語藝性
-
(二) 論述與權力的概念:Foucault的影響
-
(三) 社會想像、文化再現與文化創意
-
-
三、研究方法
-
(一) 敘事批判法
-
(二) 視覺論述分析
-
-
-
第三章 人─眷村的過去與現在
-
一、老眷村的生命敘事
-
(一) 那些眷村裡外的人們
-
(二) 我是眷村人
-
(三) 眷村大小事
-
-
二、空間敘事:從老眷村到眷改國宅
-
(一) 雞犬相聞的老眷村
-
(二) 嶄新的居住經驗:眷改國宅
-
-
三、社群意識與自我認同建構
-
(一) 社群意識的建構
-
(二) 混雜的自我認同
-
-
四、綜合討論
-
-
第四章 物─眷村的現在與未來
-
一、眷村博物館
-
(一) 地方∕軍種特色
-
(二) 戰爭記憶與離散經驗
-
(三) 眷村生活的集體記憶再現
-
(四) 政治意識形態
-
-
二、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
-
(一) 眷村文化的保存及延續
-
(二) 活化再利用
-
-
三、彩繪眷村
-
四、綜合討論
-
-
第五章 結論
-
一、人與物的重疊及落差
-
二、後眷村時代的眷村文化意象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7030/5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