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3186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 導讀 清朝的情報蒐集與邊疆政策的轉型 蔡偉傑
  • 中文版序
  • 致謝
  • 翻譯說明
  • 導論
    •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 本書的計畫
    • 關於「印度」的說明
  • 【第一部分】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
      •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 【第二部分】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 小結
    •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 小結
    •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 【第三部分】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 第五章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清朝的戰略思想
      • 從中國沿海看英屬印度
      • 在西藏邊疆的英國人
      • 木爾克喇夫在新疆邊疆之遠行
      • 比較視角中邊疆政策的邏輯
    • 第六章 在中國沿海發現英屬印度,一八○○─一八三八
      • 對海疆印度作私家研究之興
      • 阮元與《廣東通志》企畫
      • 地理不可知論的敵人
      •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 小結
  • 【第四部分】對外政策及其局限
    • 第七章 鴉片戰爭與英帝國,一八三九─一八四二
      • 林則徐對英屬印度之理解的演變
      • 帝國、財務、種族以及清朝戰略
      • 內亞鴉片戰爭
      • 小結
    • 第八章 對外政策的浮現:魏源與清朝戰略思想對印度的再詮釋,一八四二─一八六○
      • 鴉片戰爭後私家地理學對英屬印度的追蹤
      • 鴉片戰爭後地圖學在地理學研究中的角色
      • 作為戰略工具的地理學知識:魏源對外政策的發展
      • 邊疆政策、對外政策與清帝國,一八四二─一八六○
      • 透視魏源
  • 結語 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
  • 譯後記
  • 附錄
    • 別名一覽
    • 人名拉丁字母對照(依筆畫排序)
    • 地名、事項對照(依筆畫排序)
    • 參考書目
    • 索引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