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湖北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的漢初竹簡構形為研究軸心,兼論簡文〈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全書研究主要涵蓋五大內容:一、秦簡牘和《張家山漢簡》構形比較;二、《張家山漢簡》偏旁或部件混同現象的歸納和溯源;三、《張家山漢簡》形近易混字例的歷時性追溯,並分析區別特徵;四、從內部字形的共時比較和外部字形的歷時比較這二個面向,分別進行其他構形現象的相關探討;五、《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釋例,梳理其中的異構、分化、類化、訛誤等文字現象,並分析其價值。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中國文字學會理事。曾任中國文字學會秘書長、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撰稿委員、僑委會中華函授學校專案「遠距華語文師資線上培訓課程」教師,曾獲教育部一○六年度友善校園獎優秀導師。研究專長為文字學、漢字構形、傳抄古文。著有《《說文段注》假借字研究》(碩士論文)、《《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博士論文)及〈從隸變看部首記號化現象〉、〈《隸韻》收錄之兩漢「隸古定」文字摭釋〉、〈張家山漢簡所見《說文》重文舉隅探析〉等二十餘篇論文。
- 自序
- 凡例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第二節 研究範疇
-
第三節 研究內容
-
-
第二章 秦簡牘和《張家山漢簡》文字構形比較析論──以秦簡牘「簡化」、「繁化」及「異化」現象的字例為考察中心
-
第一節 構形具相同性
-
第二節 構形具差異性
-
第三節 結語
-
-
第三章 《張家山漢簡》偏旁或部件的混同現象溯源
-
第一節 混同現象舉隅分析
-
第二節 混同現象溯源總表
-
第三節 結語
-
-
第四章 《張家山漢簡》形近易混字例考源辨析
-
第一節 「大」、「六」
-
第二節 「手」、「牛」
-
第三節 「夫」、「失」
-
第四節 「史」、「夬」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五章 《張家山漢簡》 其他構形現象相關探討
-
第一節 簡省
-
第二節 增繁
-
第三節 替換
-
第四節 訛混
-
第五節 移位
-
第六節 類化
-
第七節 形體多變之偏旁
-
第八節 不同於秦簡牘之構形
-
第九節 保有篆意之構形
-
第十節 保有古意之構形
-
-
第六章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研究
-
第一節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釋例
-
第二節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反映之文字現象
-
第三節 結語
-
- 第七章 結論
- 參考書目及簡稱
-
附錄
-
附錄一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字形表
-
附錄二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誇張延長之筆畫
-
附錄三 字形表〔筆畫檢索〕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