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詩境之神話:詩人思想者史作檉傳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8843080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序言
  • 第一章 本書緣起
    • 1-1 前言
      • 1-1-1 史老師與學生
      • 1-1-2 本書寫作之歷史
      • 1-1-3 本書寫作之心情
    • 1-2 史老師受訪之心情
    • 1-3 有關史老師傳記即其寫作史的想法
    • 1-3-1 本書的結構
  • 第二章 哲人之生平
    • 2-1 前言
    • 2-2 如夢的童年
      • 2-2-1 青島印象
      • 2-2-2 模糊印象中的親情
      • 2-2-3 兒時印象
      • 2-2-4 生命力真正之根源
    • 2-3 白日夢患者想像中的整體觀
      • 2-3-1 幻影中的真實
      • 2-3-2 重返故居
      • 2-3-3 濟南皇亭小學
    • 2-4 初中到大學
      • 2-4-1 初到臺灣
      • 2-4-2 考上臺大
      • 2-4-3 大學時的思考主題
      • 2-4-4 大三的重要體悟
      • 2-4-5 年輕時的不安定感
    • 2-5 大想像世界
      • 2-5-1 關於親情
      • 2-5-2 那天上的愛情
      • 2-5-3 有關家庭與生命的原點
    • 2-6 形上學寫作前階段
      • 2-6-1 臺大畢業到竹中教書
      • 2-6-2 傾心於科學藝術
    • 2-7 在臺大任教
      • 2-7-1 臺大哲學系事件
    • 2-8 年輕時代的瘋狂
      • 2-8-1 聲音美學
    • 2-9 自新竹中學退休
      • 2-9-1 回顧繪畫生涯
    • 2-10 近年常提到的觀念
      • 2-10-1 以朋友對人
      • 2-10-2 在凝聚的生活之外
      • 2-10-3 關注事件發生後的心情
      • 2-10-4 原始記憶之喚回
      • 2-10-5 脫生死
      • 2-10-6 同質異構觀念
  • 第三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一)
    • 3-1 前言
      • 3-1-1 中國哲學的未來
      • 3-1-2 本書各階段分期之說明
    • 3-2 第一階段:純粹情感躍昇的時期(1962-1975)
      • 3-2-1《失落的躍昇》與《向於永恆的超越》106
      • 3-2-2《墮落的老人》
      • 3-2-3《大覺醒的日子》
      • 3-2-4《時間中的尋索》
      • 3-2-5《世紀的苦索者》
      • 3-2-6《三月的哲思》
    • 3-3 第二階段:追求絕對與真實的形上學時期(1975-1987)
      • 3-3-1 生命自體最大可能之逼現
      • 3-3-2 形上學之寫作構想
      • 3-3-3 本時期關切之哲學要點
  • 第四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二)
    • 4-1 第三階段:哲學人類學與形上美學時期(1988-2004)
      • 4-1-1 前言:四項重要的哲學議題
      • 4-1-2 方法與對象
      • 4-1-3《哲學人類學序說》
      • 4-1-4 反思道德中心之文明
      • 4-1-5 對高理念與高道德文明之溯源
      • 4-1-6《新世紀的曙光:廿一世紀人類文明及宗教新探》
      • 4-1-7 放棄哲學此終身之枷鎖: 《自然、本體與人之生殖器的故事》
    • 4-2 第四階段:整體人類文明之大溯源時期(2005-迄今2017)
      • 4-2-1 為臺灣與中國寫就之三書 ——《新台灣的哲學思維》、《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與《讀老子筆記62 則》
      • 4-2-2 藝術與科學之極限性統合
  • 第五章 史老師影響我的重要概念
    • 5-1 生命
      • 5-1-1 從自然生命到哲學生命
      • 5-1-2 人必外於文明而後不失自我
    • 5-2 自然、人、社會
      • 5-2-1 源於自然,頓時又失去了自然
      • 5-2-2 文明的本質
      • 5-2-3 欠缺互信的社會
      • 5-2-4 西方追求美之個體
      • 5-2-5 從「天人合一」至「一人一宇宙」
      • 5-2-6 不怨不尤
      • 5-2-7「發生」與「應用」之別
      • 5-2-8「人」外於社會的本質
    • 5-3 存在與表達
      • 5-3-1 自然實體與表達形式之區分
      • 5-3-2 內在經驗與形式思考
      • 5-3-3 歷史與經驗之統合
      • 5-3-4 進入哲學的世界
    • 5-4 哲學、文明及其表達
      • 5-4-1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 5-4-2 哲學與全表達
      • 5-4-3 哲學與科學
      • 5-4-4 科學的限度與哲學的反省
      • 5-4-5 哲學與科學之差異
      • 5-4-6 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道德
    • 5-5 幾條重要規則
      • 5-5-1 混亂法
      • 5-5-2 形式遞增存在遞減
      • 5-5-3 一人一宇宙
      • 5-5-4 三元論
      • 5-5-5 存在與表達
      • 5-5-6 開放與還原
      • 5-5-7 背景哲學
      • 5-5-8《論語》十條
      • 5-5-9 全史觀
      • 5-5-10 純形式
  • 第六章 詩人之奇聞異事
    • 6-1-1 年輕的氣息
    • 6-1-2 真正的勝利
    • 6-1-3 一種幾近宗教性之生活
    • 6-1-4 忠於自我
    • 6-1-5 哲學家對他人的觀察
    • 6-1-6 聲音問題
    • 6-1-7 觀念之新穎遠超過年輕人
    • 6-1-8 如果得到諾貝爾獎
    • 6-1-9 千年以上的觀察視野
    • 6-2 對朋友與他人
      • 6-2-1 我可以拒絕社會,但無法拒絕人
      • 6-2-2 形上的生活——徹底面對自身
      • 6-2-3 為什麼要負擔他人
    • 6-3 年輕.熱情.自體還原
      • 6-3-1 家庭、國家都屬文明中設定之物
      • 6-3-2 真正的熱情
      • 6-3-3 年輕人不背十字架要做什麼?
      • 6-3-4 給索忍尼辛的信與生命熱情
      • 6-3-5 看師生關係
      • 6-3-6 你是有意願的人還是有知識的人
    • 6-4 幾則史老師學生提問之側寫
      • 6-4-1 批評他人
      • 6-4-2 力量之自體
      • 6-4-3 雙重死亡
      • 6-4-4 人生退轉三部曲
      • 6-4-5 人是行動者
      • 6-4-6 網路上學生對史老師的看法
    • 6-5 北京之行
      • 6-5-1 尋求真正的「人」與「人」之對談
      • 6-5-2 北大重點作家與影響世界百大名著
    • 6-6 面對現實的幾個想法
      • 6-6-1 立即見效的改變未必就好
      • 6-6-2 現實永遠是勝利的
      • 6-6-3 學生心中的史老師
  • 第七章 形式之窮盡
    • 7-1 高處不勝寒
    • 7-2 哲學之窮盡
      • 7-2-1 從哲學看社會
      • 7-2-2 涵蓋瑣碎
      • 7-2-3 完整的生命動機
      • 7-2-4 忠於自我
      • 7-2-5 終生可盡舉的理想
      • 7-2-6 哲學無對立
    • 7-3 知識和存在
      • 7-3-1 知識與生命
      • 7-3-2 窮盡古今
    • 7-4 形式之窮盡
      • 7-4-1 歷史不可能逆向接軌
      • 7-4-2 知識分子與文化責任
    • 7-5 高理念時代的消逝
      • 7-5-1 科技.消費.道德
      • 7-5-2 性解放的時代
      • 7-5-3 科技與人性
    • 7-6 勇於接受挑戰
      • 7-6-1 以更大之苦涵容一切
      • 7-6-2 寧願負擔痛苦
      • 7-6-3 苦難與死亡
      • 7-6-4 哲學生活與再造的生命
      • 7-6-5 人活著是來負擔的
      • 7-6-6 將現實理想化
  • 第八章 向人類文明溯源之路
    • 8-1 前言
    • 8-2 生命的復歸與創作動機
      • 8-2-1 回顧童年的印象
      • 8-2-2 回顧學習生涯
      • 8-2-3 等待上帝給的靈感、追求石破天驚的成長
      • 8-2-4「自知」與對「自體」的探尋
    • 8-3 果實成熟了大家盡情地採吧
      • 8-3-1 思索如何為讀者形成簡要的標語箴言
      • 8-3-2 從「存在與表達」到「生活與知識」
      • 8-3-3 虛擬的文明與幸福
      • 8-3-4 希臘哲學
    • 8-4 從西方方法論看東方: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 8-4-1 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 8-4-2 檢討西方LOGOS 思維之對象
      • 8-4-3 連續統與二元之外
    • 8-5 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 8-5-1 儒道根源——一種探討方法論之必要性
      • 8-5-2 道家溯源要領
      • 8-5-3 大塊運行與一人一宇
    • 8-6 從哲學看臺灣的文化與社會
      • 8-6-1 從歷史的哲學本質看臺灣
      • 8-6-2 臺灣文化的發展與現況
    • 8-7 閒談一二事
      • 8-7-1 後現代.中性社會.群體參與
      • 8-7-2 詩人在波濤之中
      • 8-7-3 神話、死亡與極限
      • 8-7-4 告人類同胞書
  • 附錄
    • 附錄一、此書撰寫歷程中採訪史老師之友人與學生
    • 附錄二、史老師迪化街講座攝影集
    • 附錄三、史老師繪畫作品
    • 附錄四、史老師著作與年齡之對照表
  • 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