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暴力與伊斯蘭

出版日期
2018/05/3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9388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名叫Z城的器皿裡,生長著叫做「殺戮」的永不凋謝的植物

  「自2011年開始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彷彿回退到原始人、野蠻人般。一個人可以因為他人想法不同而搶劫或殺人,殺掉不屬於順尼派或不同想法的人。在在顯現出人類的仇恨。就像我說過的,這些行為及穆斯林對此的沉默顯示穆斯林深信伊斯蘭是唯一、完整的宗教,是真主為其信徒所選擇的宗教。好像沒有伊斯蘭就無法生存般。為何會認為沒有伊斯蘭的世界便會失去意義?」─阿多尼斯

  在此書,阿多尼斯與精神分析學者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透過對談,銳利剖析近年吞噬阿拉伯國家的暴力與戰亂—阿拉伯之春、ISIS的興起到敘利亞內戰,並追溯至伊斯蘭文明根源,反映出穆罕默德歸真後,伊斯蘭在權力衝突中,依各自利益解讀《古蘭經》,形成一場意識型態戰爭。伊斯蘭成為政治與經濟武器,用以追求權力,加劇部族的分裂,並形塑伊斯蘭文明暴力與禁止多元的觀念。

  阿多尼斯認為,阿拉伯的歷史是偽造的,被通篇捏造的。而創造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與偉大功業的人,不是遭到放逐、定罪,就是被拒絕與監禁,甚至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必須以嶄新的觀點與人文精神重讀伊斯蘭文明,以為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暴力循環及困境提供一條突圍之路。

本書特色

  穆斯林眼中的阿拉伯文化逆子
  重讀伊斯蘭文明 ──《古蘭經》、女性、政治、西方、藝術、神話、詩歌
  顛覆批判伊斯蘭

  阿多尼斯第一部繁體中文版出版品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長寬 審定/導讀
  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蓉 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當今最大膽、最具爭議性的阿拉伯詩人。—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阿多尼斯告訴我們,信仰如同愛情,不脫個人經驗的範疇。《暴力與伊斯蘭》探討了多重而複雜的現代性詮釋,不但促成各種形式的信仰,也帶來各種樣貌的殘暴作為。阿多尼斯以有力的世俗口吻,再次證明其為當代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V.S. 奈波爾(V. S. Naipaul)

  當今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暴力與伊斯蘭》最吸引我之處,乃是它以一種對談的方式展現,而對談者就是同在伊斯蘭文化成長的精神分析師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這使得對談特别精彩。
  兩人就在互相的問答中帶出對政治伊斯蘭的多角度思考,引領讀者在歷史中了解傳統伊斯蘭的面貌,其多個派系鬥爭的纠葛,西方與伊斯蘭的交鋒,以及泛伊斯蘭主義的復興,和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暴力成因等。一場對談,為我們解開了不少疑團。
  —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蓉
  • 沒有燕子的春天
  • 重新解讀的必要:歷史與認同
  • 再思宗教之基礎
    • 創教經典說了什麼?
    • 女性與蜿蜒曲折的經典
  • 地緣政治、經濟利益之外的推動力
  • 狂熱的西方
  • 藝術、神話、宗教
  • 介於語言和道德箴言之間的詩歌
  • 超越《書:昨日、空間、現在》
  • 如何總結?
  • 最後的話
    • 反對本質主義:伊斯蘭「人與世界觀」中的進展概念
  • 術語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