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86年首次出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最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 曾成德 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 曾成德 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最早於康乃爾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建築和都市設計與理論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對於教授建築基本原理興趣深濃,致力於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
1973年,他在聯邦理工學院創立建築實驗研究室(LEA,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除了研究外,也讓學生從做中自學,用一比一的模型輕鬆模擬教室、醫院或旅館房間、公寓和兩層樓以下住家的空間配置。
他所承接的建築設計案總是會對他的教學與研究提出質疑和滋養,反之亦然。在這個看似恆變的世界裡,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將建築、都市和地景設計中比較不受時間限制的原理原則展現出來。
他的思考和研究多發表於歐洲和海外的出版品上。本書的初版是法文,1986年上市,陸續翻譯成德文、英文、義大利文、韓文和中文。2012年推出增訂改寫的新版本(2013年出版英文版),並加上「構築」這個新主題。本書參考的資料和知識來源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美。做為一本可供世界各地建築系學生參考的教科書,使用來自不同文化裡的多元原始資料,是其成功關鍵之一。
- 導讀
- 前言
- 新版導言
-
第一篇 建築元素:從形式到場所
-
第1章 感知現象
-
看建築,聽建築,感覺建築,觸碰建築,以及在建築裡移動的樂趣
-
觀看與感知
-
-
第2章 秩序與失序
-
無法迴避的秩序
-
構成凝聚性的因素
-
從秩序到混亂
-
因素互動
-
規律和不規律
-
亂中有序和序中有亂
-
-
第3章 度量與平衡
-
以人為尺度的空間
-
尺度觀念
-
擬人論與建築
-
對數字和比例的迷戀
-
平衡
-
-
第4章 紋理與物件
-
城市和紀念物
-
物件的組構:接合和連續
-
物件:表面、轉角、與天空和地面的關係
-
-
插曲一:從物件到空間
-
物件的空間性
-
物件之間的關係
-
-
第5章 空間
-
界定空間的元素
-
空間的深度
-
空間的密度
-
空間的開口
-
空間並置和相互穿透
-
基本形狀的空間特性
-
組合:萊特和福祿貝爾積木
-
組合:柯比意和〈四種組構〉
-
垂直組合
-
空間組構三策略
-
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
-
-
第6章 光與影
-
來自物件的光
-
半明半暗與陰影
-
照明挑戰五重點
-
-
插曲二從空間到場所
-
第7章 場所
-
地景:一大挑戰
-
基地與場所
-
界限、門檻和過渡空間
-
支撐身分的場所
-
路徑動態學
-
-
插曲三:宇宙的、大地的和時間的方位
-
-
第二篇 構築
-
第8章 讓材料唱歌
-
形式和材料
-
-
第9章 重力美學
-
一目了然的堅固感
-
優雅演出的穩定性
-
為求平衡的不平衡
-
側向推力
-
科技和現代性
-
事實或虛構?
-
-
第10章 身體與覆面
-
議題
-
肌理、拼組和細部幾何配置
-
厚度
-
面孔或面具
-
立面做為一種複雜「機器」
-
-
- 結語
-
附錄
-
附錄1 透明性:實質與現象
-
附錄2 建築依憑或反抗城市
-
附錄3 另類地景
-
- 參考書目
- 圖片出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