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是本館同仁對大乘精舍負責人樂崇輝居士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樂崇輝居士是北京同仁堂的後代,從他的口述,我們可以了解同仁堂如何崛起,以及同仁堂的名藥與祕方。當然,我們也可以藉由本書掌握樂居士的個人經歷。他在1949年隨軍來臺,軍旅生涯時即與佛教結緣。退伍後, 創立大乘精舍印經會,藉由《慈雲》雜誌之出版與發行,開展往後三、四十年在臺之佛教文化事業。樂崇輝居士以在家身分從事佛教事業,當然有其特殊之心得與體會;又,他佛法的體悟及對佛教界的一些看法,以及他所認識的佛教界人脈,也可以由本書得到解答。本書對戰後臺灣佛教史之了解,有一定之價值與貢獻。
- 相關照片
- 自序
-
第壹章 我的家族——北京同仁堂
-
一、同仁堂的崛起
-
二、同仁堂家族
-
三、樂家大宅院
-
四、永仁堂宅院作坊
-
五、宅院雜憶
-
六、北京老家祖墳與祭祖
-
七、同仁堂的名藥與秘方
-
八、附記
-
-
第貳章 我的個人經歷
-
一、我的出生
-
二、我的父親
-
三、我的母親和弟弟
-
四、孩提時多病的困擾
-
五、拜觀音菩薩作誼子
-
六、求學時代
-
七、日軍侵略
-
八、隻身逃難
-
九、飄渡到臺灣
-
十、留在大陸的親屬
-
十一、臺灣同仁堂
-
十二、回首
-
十三、結婚成家
-
十四、軍旅生涯與佛緣
-
-
第叁章 從無到有——發展大乘精舍
-
一、「普門文庫」的緣起
-
二、宏印法師及「慈雲服務隊」
-
三、從「普門服務隊」到「大慈服務社」的成立
-
四、「普門文庫」尾聲之憾
-
五、大乘精舍印經會的創立
-
六、大乘精舍講堂與圖書館
-
七、大乘精舍的經費
-
八、菩薩團隊
-
九、由《慈雲》雜誌開展佛教文化
-
十、大乘精舍的無盡燈
-
十一、參與全國佛教不同的組織
-
十二、以居士身分從事佛教事業的心得與體會
-
-
第肆章 對佛法的體悟及對佛教的一些看法
-
一、向佛與生病之因緣談
-
二、與田醫師的相遇
-
三、病後的體悟
-
四、從生活中練就修行
-
五、拜佛懺悔與發願
-
六、般若空性
-
七、談觀照
-
八、讀《圓覺經》的感想
-
九、談打坐
-
十、信解行證
-
十一、戒定慧三學
-
十二、聞思修三慧
-
十三、生死輪迴與功德迴向
-
十四、因果的重要
-
十五、解脫之路
-
十六、談平等與對立
-
十七、佛門規矩與修行
-
十八、佛教塔的問題
-
十九、談人生佛學
-
二十、佛教的生死觀
-
二十一、科技與人文的的失衡及其解決之道
-
二十二、學佛之人與社會紮根教育
-
二十三、對臺灣佛教的一些看法
-
二十四、臺灣佛教當要之務
-
二十五、早期在臺之國外佛教組織
-
二十六、談佛學院改制
-
二十七、與大陸佛教人士的接觸
-
二十八、略談大陸佛寺建築
-
二十九、雜 談
-
-
第伍章 法門師友
-
一、李世傑居士
-
二、周宣德居士
-
三、本省籍居士群像
-
四、朱斐居士
-
五、蘇村圃居士
-
六、黃書瑋居士
-
七、吳潤江上師
-
八、屈映光上師
-
九、劉國香居士
-
十、與謝冰瑩教授結識因緣
-
十一、李志夫、陳慧劍居士
-
十二、李祖鵠居士
-
十三、潘隆政居士
-
十四、陳福氣、吳正坤居士
-
十五、陳文貞
-
十六、曼谷華僑謝普揚、菲律賓宿霧陳契常
-
- 結 語
- 訪問後記/侯坤宏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3/6944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