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客家」究竟是什麼?今日的臺灣「客家」如何形塑而來?「客家」的形塑是華南與臺灣皆同,還是存在不同的歷史脈絡?此為本書亟欲回答之問題,亦為當前客家研究之核心。
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
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
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
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
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
-
第二章 華南客家的形塑歷程
-
第一節 客家探源的兩個階段
-
第二節 邊緣客域的土客衝突與客家的形塑
-
一、外移廣、惠二府的土客衝突與徐旭曾的客人論述
-
二、遷徙廣西─太平天國與客家
-
三、廣肇二府─咸同大械鬥與客家
-
-
第三節 客家論述回流中心客區
-
一、從無到有─中心客區的客家論述
-
二、「中心客區」以客自我定位的時空環境
-
-
第四節 客家意識的散播與學術化
-
一、離散又團結的客家
-
二、邁入學術殿堂的客家
-
-
-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閩粵移民
-
第一節 清帝國視角下的人民:閩粵移民與方言
-
一、漳泉移民:福建省閩南方言
-
二、汀州移民:福建省客方言
-
三、潮惠兩府沿海移民:廣東省閩南方言
-
四、潮惠嘉移民:廣東省客方言
-
五、閩粵兩省雙方言混雜區
-
-
第二節 由客民到客人
-
一、客民與義民
-
二、由客民到粵民
-
三、粵人與客人
-
-
第三節 省籍與方言界線交錯下的認同可能
-
一、由分類情形看閩粵移民的認同模式
-
二、閩粵客方言移民的認同可能
-
-
-
第四章 日治臺灣的廣東人
-
第一節 國家的認識:由喀家到廣東人
-
一、「哈喀」、「喀家」的記載及緣由
-
二、認識舊慣:「喀家人」變成「廣東人」
-
三、戶口調查:有方言人群意涵的「廣東人」
-
四、不同於華南的「廣東人」
-
-
第二節 殖民地的廣東人
-
一、乙未抗日與殖民接觸
-
二、殖民地的處境
-
三、「廣東人」的邊緣處境
-
-
第三節 統計數字後的意涵
-
一、殖民政府對閩客方言層次的認識
-
二、鄉貫調查的意涵
-
三、鄉貫調查與戶口調查的差異
-
四、閩籍客人與粵籍福老的為難
-
-
-
第五章 戰後臺灣的客家人
-
第一節 由「廣東人」、「客人」到「客家」
-
一、沿用舊制的國家視角
-
二、華南客家稱述的移植
-
三、本省客人的採納
-
-
第二節 新的「客家」成分與本省客家
-
一、半山客家
-
二、外省客家
-
三、本外省客家的互動
-
-
第三節 戰後「中原客家」的形塑及影響
-
一、戰後「中原客家」論述的引介
-
二、戰後「中原客家」論述的影響
-
-
第四節 戰後臺灣的國家與客家
-
一、參政的客家
-
二、連繫世界客屬的客家
-
三、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
-
-
- 第六章 結論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68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