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復仇觀」是世界各民族的重要文化概念, 於中國更廣泛影響至思想學術、文學民俗、社會法制等各個面向。 本書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的研究, 與前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合而觀之, 可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復仇現象與觀念,有全面、多元的理解。
本書上承作者所撰《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繼續探討宋、元、明、清之「復仇觀」,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之研究,涉及經學、歷史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律學、民俗學、敘事學、文學諸領域。運用經傳、史書、經生之詮釋、儒士之論述,以及古注、類書、方志、筆記小說等資料,透過歷時性考察,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傳統「五倫復仇觀」的歷代境況與嬗變之跡,探索復仇觀在人類演進過程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並與不同文化的復仇觀相互映照。全書涉及復仇理論、復仇風氣、復仇現象、禮法衝突、復仇觀及其嬗變、復仇觀與法律的互涉、鬼靈復仇、中韓個別學者的復仇觀等諸多面向,乃當前探討復仇觀視野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本書上承作者所撰《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繼續探討宋、元、明、清之「復仇觀」,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之研究,涉及經學、歷史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律學、民俗學、敘事學、文學諸領域。運用經傳、史書、經生之詮釋、儒士之論述,以及古注、類書、方志、筆記小說等資料,透過歷時性考察,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傳統「五倫復仇觀」的歷代境況與嬗變之跡,探索復仇觀在人類演進過程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並與不同文化的復仇觀相互映照。全書涉及復仇理論、復仇風氣、復仇現象、禮法衝突、復仇觀及其嬗變、復仇觀與法律的互涉、鬼靈復仇、中韓個別學者的復仇觀等諸多面向,乃當前探討復仇觀視野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 導言(代序)
-
壹、宋代經生的復仇觀
-
一、前言
-
二、「禮書」復仇觀的倫理建構
-
三、《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
-
四、復仇經義的普遍化─周平王論
-
-
貳、宋代儒士的復仇觀
-
一、前言
-
二、劉敞〈復讎議〉─君臣復仇論題的再省思
-
三、王安石〈復讎解〉─公權力的伸張
-
四、華鎮〈復讎論〉─柳宗元復仇觀的承繼與開展
-
五、高斯得〈復讎論〉─嚴明公私之分
-
六、朱熹國仇/規恢觀的嬗變
-
七、結語
-
-
參、元明學者的復仇觀
-
一、前言
-
二、胡安國《春秋傳》對元明復仇觀的影響
-
三、丘濬的復仇理論
-
四、郝敬對復仇理論的批判
-
五、元明學者論《周禮.調人》之制
-
六、結語
-
-
肆、宋元明清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
一、研究材料與研究範圍
-
二、宋元明清律令與復仇觀互涉的省察
-
三、宋代復仇案例反映的復仇現象及其與法律的互涉
-
四、明清判例、判牘與復仇觀的互涉
-
五、結論
-
-
伍、 清代學者《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
-
一、前言
-
二、反對「九世復仇說」的省察
-
三、支持「九世復仇說」的省察與詮釋
-
四、《春秋》「榮復仇說」的省察
-
五、結論
-
-
陸、清代學者「禮書」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
-
一、前言
-
二、清初學者對「禮書」復仇觀的詮釋
-
三、《欽定三禮義疏》對「禮書」復仇觀的詮釋
-
四、乾嘉學者對「禮書」復仇觀的詮釋
-
五、結論
-
-
柒、近代民間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以「地方志」為重心
-
一、研究材料與研究範圍
-
二、方志承轉「五倫復仇觀」的省察
-
三、方志特色復仇事例舉隅
-
四、方志與經書復仇觀的比較
-
五、方志復仇事例的特色、價值及其局限
-
六、結論
-
-
捌、臺灣遺民連雅堂的復仇觀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連雅堂的國仇論述
-
三、五倫復仇事例的省察
-
四、特色紛陳的女子復仇
-
五、結論
-
-
附錄、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復仇觀
-
一、研究材料與相關研究述略
-
二、朝鮮後期復仇的特殊時代背景
-
三、丁若鏞復仇觀與中國經史文獻的互涉
-
四、〈祥刑追議〉對朝鮮朝實際判例的論議
-
五、結論
-
- 引用書目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91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