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是一位人類學者對其早年一部有關在香港的日資百貨公司的民族誌之自我批判。作者在本書中誠實地表白了,自己作為一位研究者,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客觀者。反之,作者在搜集和詮釋資料以及撰寫民族誌時,都不時被自己的階級背景、家庭狀況、成長的遭遇及自己處於學術界的邊緣位置等因素所左右。作者認為,真正的客觀性並不是企圖去掩飾研究者的主觀看法,而是如實地展示研究者的主觀立場,及影響其主觀立場的因素。這本自我批判的著作,不但批判了認定研究者的客觀性的迷思,也批判了作者原來的民族誌,對其作出大幅度的修正。這是作者一部誠懇之作,值得讀者細讀。
1996 年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全球創意產業課程主任。其研究領域為流行文化、東亞創意產業及企業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Japanese Bosses, Chinese Workers: Power and Control in a Hong Kong Megastore 及《友情?私利-香港一日系?????人類學的研究》。亦曾出版多篇相關日本的跨國公司與其經營模式、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與國際關係等書籍文章及期刊論文。
- 中譯本序
-
序論
-
一、前言
-
二、前作所犯的三個錯誤
-
三、筆者為什麼會犯錯?
-
四、作為「開放文本」的民族誌
-
- 初版日文版序言
-
第一部分 文化與歷史
-
導讀
-
第一章 Fumei
-
一、前言
-
二、小川家的家族企業—Fumei
-
三、疑似宗教團體—Fumei
-
四、日本的會社—Fumei
-
五、結論
-
-
第二章 香港的經濟社會史(1900∼1997)
-
一、前言
-
二、香港的政治經濟史
-
三、香港的新興中產階級及其住房情況
-
四、結論
-
-
第三章 Fumei 進入香港
-
一、前言
-
二、1980 年代初抬頭的中英交涉
-
三、小川海樹—歷史的創造者
-
四、Fumei 在香港的成功—意料之外的結果
-
五、沿襲了國內地區性超市模式的Fumei香港
-
六、從超市到百貨公司
-
七、Fumei 總部搬遷至香港
-
八、從國際零售商到集團公司
-
九、Fumei 進入中國大陸—更加意想不到的結果
-
十、結論
-
-
-
第二部分 從文化到權力—作為媒介的經營管理
-
導讀
-
第四章 經營支配的物質基礎
-
一、序言
-
二、Fumei 香港的組織結構
-
三、職務的組織結構與分擔方法
-
四、Fumei 香港中日本員工的等級體系
-
五、Fumei 香港當地員工的等級體系
-
六、Fumei 香港日本員工的工資體系
-
七、Fumei 香港當地員工的工資體系
-
八、Fumei 香港日本員工的晉升體系
-
九、Fumei 香港當地員工的晉升體系
-
十、結論
-
-
第五章 經驗與身分認同的政治以及經營管理
-
一、前言
-
二、海外日系企業業的二元人事制度
-
三、習慣化
-
四、自然化
-
五、經營管理與霸權
-
六、文化與權力
-
七、日本的會社與經營實踐
-
八、家與會社—傳統的創造性
-
九、結論
-
-
-
第三部分 文化與個人
-
導讀
-
第六章 Fumei香港公司內日本員工之間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Fumei 香港公司的日本員工
-
三、日本員工的集團分化
-
四、游離於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之外的飯田社長
-
五、四位部長:栗原、西脅、山本及門口
-
六、積極型員工
-
七、山本派的邊緣成員
-
八、消極型員工
-
九、反抗型員工
-
十、反抗型員工向積極型員工的轉變
-
十一、日本女性員工
-
十二、結論
-
-
第七章 日本員工和香港員工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香港員工競爭的焦點:與日本員工的關係
-
三、自我表現
-
四、日本員工和香港員工的友情
-
五、香港文化對日本員工意識的影響
-
六、結論
-
-
第八章 香港員工之間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積極型員工與消極型員工
-
三、第一類:重返職場的主婦們
-
四、第二類:來自製造業的員工
-
五、第三類:積極型員工
-
六、結論
-
-
第九章 一個開放文本(Open Text)的結論
-
一、致王向華教授的新書(瀨川昌久)
-
二、Fumei公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可能性:一位日本的香港研究者的「無理要求」(河口充勇)
-
三、評論(芹澤知広)
-
四、作者的答覆
-
-
- 後記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437034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