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37024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講述從秦漢起頭的儒家哲理在重大歷史階段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和儒家的哲理應對。分兩個部分,其一,拒秦興漢,講解秦漢之際儒家與法家的哲理交鋒,以董仲舒為代表,開出漢儒“王官學”的盛大氣象;其二,應對佛教,講解兩漢之際佛教入華對儒家正統形成的挑戰,中華佛學開出思想之花,與儒學相激蕩,最終結出宋明儒學的果實。由此,全書勾勒出中華古哲理傳承與演變的歷史圖景。
  • 開講辭
  • 第一講 秦朝與法家的盛滅—華夏文化與哲理的歷史拐點
    • 第一節 秦政的人事來源
    • 第二節 秦政的思想來源—《韓非子》(上)—奸蔽無處不在
    • 第三節 秦政的思想來源—《韓非子》(下)—如何燭奸去蔽
    • 第四節 秦朝覆滅的關鍵人物—趙高和李斯
  • 第二講 秦滅漢興的哲理效應
    • 第一節 秦之興旺與士人之絕望
    • 第二節 「秦滅」造就的千古良機— 反秦乃漢文化與哲理之源
    • 第三節 秦的滅亡帶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機會?
    • 第四節 反秦興漢成就了什麼哲理與政治?
  • 第三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一)—過秦、天人相與、元時、改制
    • 第一節 「過秦」的含義何在?
    • 第二節 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一)—天人相與之際
    • 第三節 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 二)— 元深天端之時義
    • 第四節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應天化」中的「不變」?
    • 第五節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亂」?
  • 第四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二)—三統與一統、天人感應
    • 第一節 通三統和獨尊儒術
    • 第二節 簡單評議徐複觀先生的《兩漢思想史》
    • 第三節 天人感應
  • 第五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三)—陰陽五行、類比感應法、深察名號
    • 第一節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
    • 第二節 董仲舒的五行說
    • 第三節 天人感應的具體途徑
    • 第四節 類比法
    • 第五節 深察名號的哲理
  • 第六講 佛教入華的哲理途徑
    • 第一節 佛教與中華古文化的奇妙因緣
    • 第二節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 第三節 般若中觀與中華古哲理(老莊、玄學)的關係
    • 第四節 《肇論》開出的中華哲理新境界(一)
    • 第五節 《肇論》開出的中華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論》與《般若無知論》
  • 第七講 中國佛教的特徵—《起信論》、天臺宗和華嚴宗
    • 第一節 《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心論
    • 第二節 天臺宗哲理要點
    • 第三節 華嚴宗哲理要點(一)
    • 第四節 《金師子章》要點講解(一)—金與獅子相、華嚴判教
    • 第五節 《金師子章》要點講解(二)— 十玄門與六相圓融
    • 第六節 《金師子章》要點講解(三)—(因陀羅網境界)法界〔性〕緣起和理事無礙
  • 第八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一)—周敦頤如何開創了宋明道學
    • 第一節 周敦頤之前儒家哲理無天險可守
    • 第二節 周敦頤其人其書及其佛道因緣大略
    • 第三節 《太極圖說》與道、佛的關係
    • 第四節 《太極圖說》與《通書》的哲理意蘊
  • 第九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二)—二程
    • 第一節 二程與周敦頤和華嚴宗的關係
    • 第二節 二程的理學
    • 第三節 二程的理氣說和格物致知說
    • 第四節 二程理學的問題
  • 第十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三)—朱陸異同
    • 第一節 朱子生平簡述
    • 第二節 朱子學說簡括
    • 第三節 朱陸鵝湖之會
    • 第四節 陸象山之心學撮要
    • 第五節 心學之問題
    • 本書引用的主要文獻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