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學者、文人、著作家、奇才」,這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在臺日人對伊能嘉矩的稱讚;歷來臺灣學者稱他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金字塔」、「巨峰」、「奠基者」。別號「臺史公」的伊能嘉矩,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
伊能嘉矩集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的身分於一身,本書即為其代表性傳記,是在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極受矚目的新作。
本書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呈現他的一生及其所屬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誠如作者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
全書內容主要為伊能嘉矩的生平傳記,以及針對其作品及其學術思想研究的評論。書中附上百幅珍貴圖片,及表格、年譜、著作目錄等資料。
在生平傳記方面,作者陳偉智以其多年來對伊能嘉矩的研究,根據許多一手史料及《伊能嘉矩先生小傳》、「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展覽資料等豐富資源,介紹伊能嘉矩的人生經歷。在明治維新前一年誕生的伊能,其人生軌跡也隨著近代日本的展開與擴張,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隨著近代日本發展,伊能嘉矩從遠野到東京,再到臺灣,然後再回到遠野;在帝國中心的東京、內國鄉村遠野,以及海外擴張所獲的殖民地臺灣,展開其人生與知識探索的旅程。馬關條約之後,伊能嘉矩於1895年動身來臺。在臺灣,伊能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分,展開其「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計畫。他從事全島原住民調查,並出版臺灣歷史研究專著,成為臺灣研究的知識權威。
在研究評論方面,作者藉由伊能的手稿、臺灣原住民歷史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臺灣歷史書寫作品《臺灣志》、《臺灣文化志》等,分析伊能的臺灣人類學構想、歷史文化理論以及各種學術思想。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言:「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在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近代知識生產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出現。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後離開臺灣返回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其實從未離開臺灣。
「學者、文人、著作家、奇才」,這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在臺日人對伊能嘉矩的稱讚;歷來臺灣學者稱他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金字塔」、「巨峰」、「奠基者」。別號「臺史公」的伊能嘉矩,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
伊能嘉矩集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的身分於一身,本書即為其代表性傳記,是在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極受矚目的新作。
本書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呈現他的一生及其所屬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誠如作者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
全書內容主要為伊能嘉矩的生平傳記,以及針對其作品及其學術思想研究的評論。書中附上百幅珍貴圖片,及表格、年譜、著作目錄等資料。
在生平傳記方面,作者陳偉智以其多年來對伊能嘉矩的研究,根據許多一手史料及《伊能嘉矩先生小傳》、「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展覽資料等豐富資源,介紹伊能嘉矩的人生經歷。在明治維新前一年誕生的伊能,其人生軌跡也隨著近代日本的展開與擴張,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隨著近代日本發展,伊能嘉矩從遠野到東京,再到臺灣,然後再回到遠野;在帝國中心的東京、內國鄉村遠野,以及海外擴張所獲的殖民地臺灣,展開其人生與知識探索的旅程。馬關條約之後,伊能嘉矩於1895年動身來臺。在臺灣,伊能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分,展開其「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計畫。他從事全島原住民調查,並出版臺灣歷史研究專著,成為臺灣研究的知識權威。
在研究評論方面,作者藉由伊能的手稿、臺灣原住民歷史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臺灣歷史書寫作品《臺灣志》、《臺灣文化志》等,分析伊能的臺灣人類學構想、歷史文化理論以及各種學術思想。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言:「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在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近代知識生產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出現。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後離開臺灣返回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其實從未離開臺灣。
- 圖 輯
-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
- 前 言
-
第一章 遠野與臺灣:從鄉村到殖民地
-
一、從遠野到東京
-
二、從東京到臺灣
-
三、從臺灣回到遠野
-
四、位處帝國邊緣,以及再生
-
-
第二章 重層的知識網絡:「臺灣人類學」的構想
-
一、殖民遭逢的再現:平野秋夫與伊能嘉矩
-
二、 人類學家的登臺:田代安定、伊能嘉矩與鳥居龍藏
-
三、東京人類學會與臺灣人類學會
-
四、臺灣人類學會的「人類的理學研究」
-
五、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
六、臺灣漢人的調查構想與展開
-
-
第三章 族群分類知識的形成:殖民地人類學與《臺灣蕃人事情》
-
一、人群分類知識的建構
-
(一)生與熟
-
(二)平埔蕃的課題
-
(三)全島蕃人調查的登場
-
(四)修正與再現
-
-
二、族群分類知識的科學性宣稱
-
三、伊能人類學的延續
-
-
第四章 歷史知識的建構: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
一、渡南觀光:來臺初期的臺灣史筆記
-
二、臺灣在世界之中
-
三、地理歷史教科書編纂
-
四、臺灣全志的登場
-
-
第五章 方法、田野、理論:伊能嘉矩的歷史文化理論
-
一、伊能的田野現場
-
(一)媒介:伊能的語言能力
-
(二)田野中的社會關係
-
-
二、殖民地人類學的田野、理論與權力
-
(一)分析方法與知識建構
-
(二)伊能的文化理論
-
(三)描述的與比較的民族誌
-
(四)從「人的人類」到「國的人類」
-
(五)公共歷史
-
(六)國族主義、進化主義與「異己」研究
-
-
第六章 影響與再生:殖民閱讀與後殖民挪用
-
一、影響
-
二、正典化
-
三、挪用與再生
-
四、公共歷史中的伊能嘉矩
-
-
結 論
-
一、殖民地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
二、「我們要前進」:伊能再踏查
-
-
後 記
-
註 解
-
附錄一 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著作目錄
-
附錄二 戰後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與論文:翻譯與復刻 1945-2013
-
附錄三 伊能嘉矩年譜
-
參考書目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34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