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溯源尋根 釐清問題 彌縫鴻溝 去陳用新
人間佛教追尋的人間淨土,與傳統的彌陀淨土有著千絲萬縷之複雜關係,本書十
篇論述期待對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之間搭建橋梁,使修行者能夠安頓心靈,堅毅
不拔地、自肯自得地在菩提道上邁進。
一、本書第一章整理歸納歷代各種立祖之說,易於瞭解立祖說之差異及成立過程,同時於第二章篇討論曇鸞未被列為祖師,恐因其被視為「純他力」的倡導者,及其求長生仙術有關,化解曇鸞未入祖位之疑義。
二、徹悟禪師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晚年卻專修淨土。本書第三章詳細析釐禪師以緣起性空義,融攝般若與淨土二門。般若原屬空門,淨土則屬有門,本為兩種修持路數,如何使之融通,則為佛教學人所關注。
三、第四章從「體用思想」與「教化思想」兩個面向論述印光大師如何會通儒佛二教。大師對待儒佛二教之心態,算是開明,他高揚孔、孟之儒家思想,體現出他實施教化的用心——儒佛齊用。
四、第五章主要從「念佛利益」、「信願誠敬」、「轉業治病」三個面向,討論印光的念佛治病觀點。印光曾闢佛,且自幼患有眼疾,因而深自慚愧業障深重,並藉由念佛而消除業障,因此肯認現生中可以獲得念佛利益。
五、第六章從印順導師對印光大師的評述談起,繼而就兩人淨土觀點互異的問題進行審視。兩位大德雖對如何操持稱名念佛的觀點相同,但對於對淨土法門是否「契理契機」的觀點不同。
六、第七章主要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性格,以及他想建立的「人間淨土」。近代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常以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星雲大師的性格觀念裡,早就有將佛法「人間化」的理想普及於世界各個角落。本篇闡述大師如何提倡人間佛教、及建設佛光淨土與建立人間淨土的關聯。
七、第八章探究聖嚴法師如何結合禪、淨兩種修持法,以「都攝六根」進行念佛禪觀,達致「淨念相繼」的禪定境地;並剖析法師如何詮釋「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之要義。
八、第九章詳述四大名山志的修撰原因、過程及依據版本,並簡介山志的內容,最後闡述修撰山志的宗教意義,觀讀此篇,得以詳知中國四大名山志的內容梗概。
九、第十章從淨土經論探討「女人不生」之意涵,並且爬梳經典中女性障礙修行之成說,充分反省貶抑女性之說的可信度,從而激勵女性跳脫舊社會的束縛,努力修行,並揚棄男尊女卑的偏見,讓大乘佛法的平等觀得以真正落實。
人間佛教追尋的人間淨土,與傳統的彌陀淨土有著千絲萬縷之複雜關係,本書十
篇論述期待對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之間搭建橋梁,使修行者能夠安頓心靈,堅毅
不拔地、自肯自得地在菩提道上邁進。
一、本書第一章整理歸納歷代各種立祖之說,易於瞭解立祖說之差異及成立過程,同時於第二章篇討論曇鸞未被列為祖師,恐因其被視為「純他力」的倡導者,及其求長生仙術有關,化解曇鸞未入祖位之疑義。
二、徹悟禪師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晚年卻專修淨土。本書第三章詳細析釐禪師以緣起性空義,融攝般若與淨土二門。般若原屬空門,淨土則屬有門,本為兩種修持路數,如何使之融通,則為佛教學人所關注。
三、第四章從「體用思想」與「教化思想」兩個面向論述印光大師如何會通儒佛二教。大師對待儒佛二教之心態,算是開明,他高揚孔、孟之儒家思想,體現出他實施教化的用心——儒佛齊用。
四、第五章主要從「念佛利益」、「信願誠敬」、「轉業治病」三個面向,討論印光的念佛治病觀點。印光曾闢佛,且自幼患有眼疾,因而深自慚愧業障深重,並藉由念佛而消除業障,因此肯認現生中可以獲得念佛利益。
五、第六章從印順導師對印光大師的評述談起,繼而就兩人淨土觀點互異的問題進行審視。兩位大德雖對如何操持稱名念佛的觀點相同,但對於對淨土法門是否「契理契機」的觀點不同。
六、第七章主要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性格,以及他想建立的「人間淨土」。近代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常以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星雲大師的性格觀念裡,早就有將佛法「人間化」的理想普及於世界各個角落。本篇闡述大師如何提倡人間佛教、及建設佛光淨土與建立人間淨土的關聯。
七、第八章探究聖嚴法師如何結合禪、淨兩種修持法,以「都攝六根」進行念佛禪觀,達致「淨念相繼」的禪定境地;並剖析法師如何詮釋「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之要義。
八、第九章詳述四大名山志的修撰原因、過程及依據版本,並簡介山志的內容,最後闡述修撰山志的宗教意義,觀讀此篇,得以詳知中國四大名山志的內容梗概。
九、第十章從淨土經論探討「女人不生」之意涵,並且爬梳經典中女性障礙修行之成說,充分反省貶抑女性之說的可信度,從而激勵女性跳脫舊社會的束縛,努力修行,並揚棄男尊女卑的偏見,讓大乘佛法的平等觀得以真正落實。
1964年生,高雄巿人,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秘;2015~201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著有《佛學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簡體版,人民東方2014)、《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商周2010,2014)、《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商周2009)、《淨土或問.導讀》(東大2004)、《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東大2002),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 序論
-
│第一章│蓮宗十三位祖師的確立過程及其釋疑
-
一、前言
-
二、宋以降的立祖說簡介
-
三、歷代立祖說釋疑
-
四、結語
-
-
│第二章│未了公案,且待來哲—有關曇鸞追尊蓮宗祖師位的問題
-
一、前言
-
二、曇鸞在歷代文獻的祖師位
-
三、楊仁山獨步古今的祖師觀
-
四、曇鸞尋求長生仙術的弊端
-
五、印順的評騭缺乏同情理解
-
六、結語
-
-
│第三章│徹悟禪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發隱
-
一、徹悟禪師的生平事蹟
-
二、般若、淨土兩不相礙
-
三、本源心性與淨土法門
-
四、結語
-
-
│第四章│印光會通儒佛及其相關問題
-
一、前言
-
二、會通儒佛的「體用思想」
-
三、會通儒佛的「教化思想」
-
四、檢討—代結語
-
-
│第五章│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之念佛治病觀
-
一、前言
-
二、念佛利益:罪業引發病目並導向念佛
-
三、信願誠敬:至誠念佛治病的宗教體驗
-
四、轉業治病:消除舊業的念佛治病功德
-
五、結語
-
-
│第六章│印順導師與印光大師的淨土觀點比較—「契理契機」與「稱名念佛」為核心
-
一、前言
-
二、從印順導師對印光大師的評述談起
-
三、印順導師與印光大師的淨土觀
-
四、結語
-
-
│第七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
一、前言
-
二、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
-
三、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
-
四、結語
-
-
│第八章│聖嚴法師對「淨念相繼」與「入流亡所」的詮釋及其體證
-
一、前言:問題提出
-
二、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詮釋
-
三、對「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詮釋
-
四、結語:「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之揀選與綰合
-
-
│第九章│「四大名山志」的修撰過程及其宗教意義
-
一、促成修撰「四大山志」的原因
-
二、體例的爭議及修撰過程
-
三、修撰的版本依據
-
四、內容簡介
-
五、修撰山志的宗教意義
-
六、結語
-
-
│第十章│佛教論述女性障礙修行的相關省思—從淨土法門談起
-
一、前言
-
二、淨土經論疏解「女人不生」之意涵
-
三、阿、彌陀兩種淨土之女性地位
-
四、女性障礙修行之成說及相關省思
-
五、結語
-
- 徵引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