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造住房,住房造人”。住房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了中國城市居住空間階層化速度。住房創建了社會分層研究的“財產權利轉移”新範式。住房已經成為人口遷移、社會流動的“篩選器”,生成了城市的排擠邏輯。擁有不同形態資本的城市居民享有不一樣的居住空間,在城市擁有一套體面住房被視為中產階層的標誌。新進入城市的大學生、農民工獲得住房的途徑特別有限,他們住房體驗中有較強的被排斥感。原有城市底層居民的居住空間則因為其住房的維持或者改變而有惡化趨勢,不少失地農民則能夠利用補償獲得的住房進行資產化運作,彌補了他們因生產方式轉移而支付的成本。需要關注的是,城市中大量隻適合青年人居住的住房如何應對中國老年化加速可能出現的養老問題。
-
第一章 導論
-
一、國內外學者對城市住房的研究
-
二、有關分化、階層化的研究
-
三、居住空間階層化
-
四、如何控制居住空間階層化趨勢
-
五、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住房是社會分層研究的一種範式
-
一、社會分層既有的視角:市場中心論與國家中心論
-
二、住房:社會分層研究的“財產權利轉移”範式
-
三、討論
-
-
第三章 住房價值結構化
-
一、遷移理論研究的轉向
-
二、城市住房價值的結構認定
-
三、城市排斥邏輯的生成
-
-
第四章 居住空間與資本類型
-
一、研究假設
-
二、資料資料
-
三、城市居民的住房利益因資本類型而變遷
-
四、研究發現與討論
-
-
第五章 商品房居住空間的階層化
-
一、研究地點及研究設計
-
二、居住空間的類型
-
三、基本發現
-
-
第六章 中產階級的居住空間
-
一、資料收集方法
-
二、“住房”範式下中產階級圖式
-
三、住房:中產階級身份的符號區隔
-
四、住房與中國中產階級身份認同
-
五、運用住房策略擴大中國中產階級
-
-
第七章 城市底層群體的居住空間
-
一、調查地點的選擇及方法的確定
-
二、城市底層群體的住房現狀及內部分化
-
三、底層群體生活機會分析
-
四、居住空間對生活機會的限制
-
五、城市底層群體住房滿意度及其分化
-
六、保障城市底層群體住房利益的建議
-
-
第八章 農民工居住空間
-
一、有關“農民工”住房的研究
-
二、問題的提出
-
三、研究地點、物件及方法
-
四、客觀排斥:農民工住房與居住現狀
-
五、主觀排斥:農民工的主觀感受
-
六、農民工遭受社會排斥的原因分析
-
七、幾個發現
-
-
第九章 失地農民的居住空間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研究地點與樣本的選擇
-
三、失地農民居住模式的轉變
-
四、失地農民住房資產化的建構
-
五、失地農民住房資產化的運作
-
-
第十章 中國老年人的居住安排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老年人的住房安排及選擇
-
四、討論
-
-
參考文獻
-
一、著作
-
二、期刊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566334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