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老子的智慧與境界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66343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事物都有兩方面,就像鏡子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一般人看事物只注意正面。老子的思想,就是將那個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反面給我們指出來。一般人羡慕“多”,老子則說“少則得,多則惑”;一般人愛財,老子則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一般人都想誇耀自己,老子則說“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長”;一般人只想進,不想退,老子則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般人只想益,不想損,老子則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一般人只是一味向上看,老子則說“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一般人都稱道“勇”,老子則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所以,老子是聖人,我們都是普通人。《中國書籍文庫:老子的智慧與境界》的目的就是要將聖人的思想變成普通人的智慧。
  • 第一章
    • 一、釋義
    • 二、開始是有與無的統一
    • 三、道是宇宙最初的遺傳密碼
    • 四、玄而又玄
    • 五、道與德
    • 六、理一分殊
    • 七、道之不可言說
    • 八、道之不可名狀
  • 第二章
    • 一、釋義
    • 二、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三、有無相生
    • 四、兩行
    • 五、“ 天鈞” 與“ 道樞”
    • 六、無為之事
  • 第三章
    • 一、釋義
    • 二、為無為,則無不治
  • 第四章
    • 一、釋義
    • 二、道沖
  • 第五章
    • 一、釋義
    • 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六章
    • 一、釋義
  • 第七章
    • 一、釋義
    • 二、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第八章
    • 一、釋義
    • 一、利生之德
    • 二、不爭之德
    • 三、善勝之德
    • 四、善居之德
    • 五、善淵之德
    • 六、善信之德
    • 七、善時之德
    • 八、善治之德
    • 九、善仁之德
    • 十、善能之德
  • 第九章
    • 一、釋義
    • 二、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第十章
    • 一、釋義
    • 二、無為之治
  • 第十一章
    • 一、釋義
    • 二、無之用
    • 三、無用之用
    • 四、櫟社樹
    • 五、有用與無用之間
  • 第十二章
    • 一、釋義
    • 二、五欲
    • 三、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四、螳螂捕蟬
  • 第十三章
    • 一、釋義
    • 二、寵辱不驚
    • 三、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四、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 五、憑藉
    • 六、忘身
  • 第十四章
    • 一、釋義
  • 第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 第十六章
    • 一、釋義
    • 二、心莫若虛
    • 三、靜
  • 第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忘適
    • 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第十八章
    • 一、釋義
  • 第十九章
    • 一、釋義
    • 二、絕聖棄智
    • 三、絕仁棄義
  • 第二十章
    • 一、釋義
    • 二、如嬰兒之未孩
    • 三、嬰兒之朴
    • 四、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 第二十一章
    • 一、釋義
  • 第二十二章
    • 一、釋義
    • 二、不自矜,故長
  • 第二十三章
    • 一、釋義
    • 二、希言自然
  • 第二十四章
    • 一、釋義
    • 二、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長
    • 三、勿矜與慎事
  • 第二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周行而不殆
    • 三、人與天一
    • 四、科學理性與哲學理性
    • 五、來者不可去,去者不可留
    • 六、外物不可必
    • 七、順物
  • 第二十六章
    • 一、釋義
    • 二、君子不重則不威
    • 三、靜為躁君
  • 第二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道德也是智慧
  • 第二十八章
    • 一、知其白,守其黑
    • 二、知其白,守其辱
    • 三、釋義
    • 四、知其雄,守其雌
    • 五、樸
    • 六、混沌管理術
  • 第二十九章
    • 一、釋義
    • 二、以鳥養鳥
  • 第三十章
    • 一、釋義
  • 第三十一章
    • 一、釋義
  • 第三十二章
    • 一、釋義
  • 第三十三章
    • 一、釋義
    • 二、自知者明
    • 三、人的欲望越少,越近似神
    • 四、死而不亡者壽
    • 五、莊子對生死的看法
  • 第三十四章
    • 一、釋義
    • 二、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第三十五章
    • 一、釋義
  • 第三十六章
    • 一、釋義
    • 二、正言若反
  • 第三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君德
  • 第三十八章
    • 一、釋義
    • 二、辜磔之刑
  • 第三十九章
    • 一、釋義
    • 二、高以下為基
  • 第四十章
    • 一、釋義
    • 二、否定之否定
    • 三、反者道之動
  • 第四十一章
    • 一、釋義
    • 二、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 第四十二章
    • 一、釋義
    • 二、強梁者不得其死
  • 第四十三章
    • 一、釋義
  • 第四十四章
    • 一、釋義
    • 二、知止不殆
    • 三、十分聰明用七分
    • 四、放棄的智慧
    • 五、存肢效應
    • 六、鱷魚法則
    • 七、知足與知命
    • 八、力與命
  • 第四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現象與本質的顛倒
    • 三、辯與無辯
    • 四、靜因之道
    • 五、靜而安,安而慮,慮而得
  • 第四十六章
    • 一、釋義
    • 二、不知足的動物
    • 三、安之若命
    • 四、知足
    • 五、命
  • 第四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不知之智
    • 三、不智之知
    • 四、小智與大智
  • 第四十八章
    • 一、釋義
    • 二、中國的無為政治
    • 三、為道日損
    • 四、無為與法治
  • 第四十九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一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二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三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四章
    • 一、釋義
  • 第五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三、和之至
  • 第五十六章
    • 一、釋義
    • 二、智者不言
    • 三、不言之智
    • 四、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 五、分析與綜合
    • 六、不二之法
  • 第五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 帝王無為而天功” 的統治術
  • 第五十八章
    • 一、釋義
    • 二、牧馬與治國
  • 第五十九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一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二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三章
    • 一、釋義
    • 二、去憂
    • 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四、多易必多難
    • 五、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第六十四章
    • 一、釋義
    • 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 三、欲不欲
    • 四、其脆易泮
  • 第六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三、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
    • 四、以智治國,國之賊
  • 第六十六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七章
    • 一、釋義
    • 二、慈,故能勇
    • 三、儉,故能廣
  • 第六十八章
    • 一、釋義
  • 第六十九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章
    • 一、釋義
    • 二、聖人被褐懷玉
  • 第七十一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二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三章
    • 一、釋義
    • 二、“ 不敢” 之勇
    • 三、聖人之勇
  • 第七十四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五章
    • 一、釋義
    • 二、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第七十六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七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八章
    • 一、釋義
  • 第七十九章
    • 一、釋義
    • 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第八十章
    • 一、釋義
    • 二、非其所已善
  • 第八十一章
    • 一、釋義
    • 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三、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 主要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