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為了維持漕運這一「大局」,把黃河之水全部逼入淮河河道,並在極不適宜修築水庫的平原地區建立了洪澤湖,以沖刷黃河泥沙。在此後的近300年裏,洪澤湖的面積不斷地被人為地擴大。整個淮北被視為「局部利益」被有意地犧牲掉。使得淮北從唐代以前生態良好的魚米之鄉,演變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窮山惡水之地;從發達的手織業中心退化爲紡織絕跡的經濟邊緣地帶;從「家詩書、戶禮樂」的文化沃土,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寇盜樂園;從精英倍出的人文薈萃之地,淪為苦力的來源地。本書通過分析這一演變過程,用以探索淮北社會生態衰落的根本原因。
- 序
- 鳴 謝
-
導 言
-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
-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
三、研究現狀
-
-
第一章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矛盾與政策偏向
-
第一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
-
第二節 河務中的政治與官場積習
-
第三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
-
小 結
-
-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鬥爭與利益分配
-
第一節 國家機器的自利化
-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最大化
-
第三節 生產者的貧困化
-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
-
小 結
-
-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
-
第一節 治水與農業生態的破壞
-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
-
第三節 農家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
-
小 結
-
-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
-
第一節 農家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
-
第二節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
-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
-
第四節 「下江南」
-
小 結
-
- 結 語
- 徵引文獻
- 後 記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22875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