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出版日期
2003/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16828461_122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禮樂教化是傳統儒家的政治理想。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主流,為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荀子的禮治思想。孔孟基於性善前提,主張修己治人的政治原則,以道德禮樂導民向善,教化順序上先養後教。荀子主張性惡,更強調禮樂的約束,及刑罰的懲治。至隋唐,儒家的教化理想未變,但面臨佛、老挑戰。佛、老出世之教,與儒家人倫禮樂之教相衝突,因此王通、韓愈等都希望重振儒家人倫禮樂之教。宋代儒學復興後,宋學諸儒廣設學校,教育平民,培養政治人才,建立制度推廣儒家人倫禮樂之教。北宋道學家則深入探討心性義理,以宇宙論與心性論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儒學的實理,從根本處對抗佛教的空理。

朱熹的教化理念,部分淵源於早年家學,部分來自師友討論,更重要的是其研究經典所得。他晚年完成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其教化理論的成熟著作,主張明德新民。他的理氣論與心性論,肯定人性之善,也正視人性中的陰暗面:氣稟之雜。他主張學者與統治者應先自明明德,不斷地格物窮理與涵養踐履,自明明德,之後應己立立人,繼續做新民工夫,使他人也能明其明德。新民則應依循兩原則:一是推己及人,一是絜矩之道。

朱熹也真正落實其明德新民教化理念,其教化實踐分正君心正綱紀、興學校明教化、養民與新民三層次,首重正君心與正綱紀。其正君心作為,具有批判時政的意義,要求統治階層循道德理性原則從政,合理分配資源。他畢生改革官學教育,修復書院,在精舍中教育門人,培養出大批學道愛人的學生。他在養民與教民上也有重要成就。雖然無法實現正經界與改革賦稅的理想,但他開創的社倉制度在他身後漸次普及於全國,成為農村社會中重要的穩定機制。在教民上,他確實實踐其以教明倫、刑以弼教的理想。

朱熹門人在教化理論上有持續的發展。再傳弟子真德秀著有《大學衍義》,是正君心的著作。然而《大學衍義》雖強調正君心,內容上卻偏重鞏固王權,空有明德新民的外殼,實則成為合理化君主獨裁的理論緣飾。門人在兒童教育的教材與理論方面也有發展,發展出易於記誦,又加入心性義理之學的童蒙教材。

門人亦持續推廣教化事業。南宋晚期政治腐敗,使門人的政治道德批判作用極微。門人與再傳弟子在地方社會推展的教化事業則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持續推廣學校教育;抱持均平與仁民愛物的精神,講究荒政,推廣社倉制度,興辦各種養老、撫幼、醫療等社會救助事業;更將儒家禮教推廣到庶民階層,使庶民在婚、冠、喪、祭時有禮可循。在門人及再傳弟子的持續努力下,儒家的人倫道德禮教得以深入民間。南宋末期,道學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此一轉變,使朱熹的教化理想普及於全國。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第三節 史料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儒家的德治理想與教化思想
    • 第一節 先秦至惰唐儒家教化思想的演變
    • 第二節 北宋儒學復興下的教化思想
  • 第三章 朱熹的教化理念
    • 第一節 教化理念的形成
    • 第二節 明德新民的教化理念
    • 第三節 教化制度規劃與構想
  • 第四章 朱熹的教化實踐
    • 第一節 朱熹的志向與性格
    • 第二節 正君心正綱紀
    • 第三節 興學校明教化
    • 第四節 養民與新民
  • 第五章 門人的繼承與發展
    • 第一節 教化理念的發展
    • 第二節 教化實踐的推廣
    • 第三節 道學思想的正統化
  • 第六章 結論
  • 附錄
    • 附錄一 朱熹重要著作表
    • 附錄二 朱熹擔任官職、祠職及重要教化事跡年表
    • 附錄三 朱熹〈文集〉中的祠記
    • 附錄四 朱熹〈文集〉中的學記
    • 附錄五 朱熹〈文集〉中其他與學校教育有關的記文
    • 附錄六 朱熹〈文集〉中有關社倉及社會救濟事業的記文
    • 附錄七 朱熹門人及再傳弟子批判時政事跡
    • 附錄八 朱熹門人及再傳弟子在家實行儒家古禮事跡
  • 引用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