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965年日本川崎市生。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以及「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荀子禮治思想之研究)》(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以及〈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27-4,2009)等論文。
- 自序
-
序論
-
第一節 本研究的緣起暨目的
-
第二節 過去「忠」概念的研究評述
-
第一項 中山王陵銘文、郭店楚簡出土以前的研究
-
第二項 包含郭店楚簡思想之研究
-
第三項 包括分析郭店楚簡和中山王陵彝器銘文中的「忠」概念之研究
-
-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
-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
-
第一章 「忠」論之崛起 ─「國非忠不立」
-
引言
-
第一節 關於「忠」概念起源的四種看法
-
第一項 只談春秋以後個人倫理之「忠」
-
第二項 將其概念源淵比附於「中」概念
-
第三項 從「孝」概念分歧出
-
第四項 「敬」概念的主要意涵之發展
-
-
第二節 《國語》之「忠」暨「忠信」觀─國家生存之關鍵
-
第三節 《左傳》之「忠」暨「忠信」觀─向社稷(政治共同體)的「忠誠」
-
第四節 中山王陵銘文之「忠」暨「忠信」觀─貢獻於社稷的人才之人格
-
第五節 《論語》之「忠」暨「忠信」觀─統治層成員個人之倫理
-
小結
-
-
第二章 「忠」論之展開 ─「服忠用信則王」
-
引言
-
第一節 戰國中期「臣德」之忠」
-
第一項 「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之「忠」觀
-
第二項 《墨子》之「忠」觀
-
第三項 《晏子春秋》之「忠」觀
-
第四項 戰國中期「臣德」的「忠」之特質
-
-
第二節 戰國中期「君德」之「忠」和「忠信」
-
第一項 「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忠信」思想
-
第二項 針對天下人民之「忠」和「忠信」
-
第三項 「忠」和「忠信」之推行者:統治∕統一「天下」之君王
-
-
第三節 作為《孟子》王道政治思想來源之「忠信」
-
小結
-
-
第三章 對「忠」批判的崛起─「忠盈天下,害及其國」
-
引言
-
第一節 《戰國策》之「忠」觀
-
第二節 《莊子》與《列子‧楊朱》之「忠」觀
-
第三節 稷下學者之「忠」觀
-
小結
-
-
第四章 「忠」論之重定 ─「忠於濁世難」
-
引言
-
第一節 《荀子》的「忠」暨「忠信」觀
-
第一項 作為臣德之「忠」
-
第二項 作為君德之「忠」和「忠信」
-
-
第二節 《呂氏春秋》之「忠」觀
-
第三節 《韓非子》之「忠」觀
-
第一項 「忠」之界定:「盡職責」之「忠」
-
第二項 「忠」論之雙重性
-
-
小結
-
- 結論
- 【附表】先秦西漢文獻中的「忠」「信」「仁」「義」
- 主要參考書目
- 索引
- 人名索引
- 語句索引
- 引用文獻索引
- 作者跋
-
圖表目次
-
【圖1】「忠臣」和國君的互動(正面)
-
【圖2】「忠臣」和國君的互動(負面)
-
【圖3】統治者實現「忠」和「忠信」之動態架構
-
【表1】《荀子》中「忠信」與其他重要道德概念之搭配
-
【表2】「忠信」用例中與統一「天下」有關的詞彙
-
【表3】《呂氏春秋》「例證」中的「忠」概念
-
【表4】《韓非子》為「忠臣」的辯護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22993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