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文內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

出版日期
20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237054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文內」和「文外」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以外所有外緣因素之間的關係。文本猶如王陽明所謂的山花,只是白紙黑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意義的產生全憑讀者 的觀照,一經觀照,「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易繫辭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正可借來形容文本與讀者之間共存的關係和詮釋的 本體根據。儘管讀者的想像可以漫無邊際,但也並非毫無客觀制約。在文本的文外詮釋,須兼顧讀者本人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關懷,其範圍最終必由讀者本人的見識以 及其時代關懷、風氣觀念和思想史脈絡所決定。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通義」,一方面〈導論〉討論文內文外兩種詮釋取向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論「朋」一文又從思想 史的角度縱覽《論語》首章中「朋」字從西漢一直到清初的詮釋發展。第二部分名為「文內之詮釋」,共收兩篇論文,分別確定《莊子》和《論語》中相關篇章的本 義。第三部分名為「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四篇論文,討論的經典包括儒、道、釋三家。四篇論文的一個共同目的在於論證文化史的外緣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如 實地認識經典詮釋的原貌和精神。第四部分名為「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三篇論文,重點在指出經典詮釋在政治背景和思想史脈絡中可以衍伸出新穎的思想內 容。
  • 自序
  • 甲、通義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朋」字的一個思想史考察─以《論語》注釋為例
  • 乙、文內之詮釋
    • 第三章 以明乎?已明乎?─釋《莊子》的「明」義
    • 第四章 本義的追求─ 朱熹論《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
  • 丙、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
    • 第五章 借題發揮─從《注維摩詰經》看中古佛教講經
    • 第六章 說經注我─ 從無名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看道教講經
    • 第七章 儒門公案─蕅益智旭的《論語點睛》
    • 第八章 攻乎異端─劉寶楠父子對朱熹的愛恨情結
  • 丁、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
    • 第九章 何晏、王弼「道不可體」說的思想史背景
    • 第十章 《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漢至宋的詮釋演變
    • 第十一章 溫故知新─孔子之川流不舍與朱熹之川流不息
  • 引用書目
  • 人名列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