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270457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清代南臺灣開發過程中「客家」族群的移墾與定居為中心,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切入,來瞭解清代臺灣「客家」群體形成的原因,及其在臺灣定居的歷史過程。同時對於清代臺灣的閩客關係、「客家」族群在南臺灣開發史上的角色、水田化運動、地方動亂中的族群關係、義民概念的發展、科舉學額及祖籍認同等問題,均提出新的觀點與詮釋。以厚實的史料基礎,刻畫清代統治前期一百年南臺灣的社會實態。
「客家」族群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治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部 從明到清
    • 第二章 「閩主粵佃」與開莊傳說
    • 第三章 請墾制度與鄉村社會
  • 第二部 康熙五十年代社會像
    • 第四章 水田化運動
    • 第五章 番租與田底:下淡水社文書的案例
    • 第六章 方志的「客民」書寫與社會像
  • 第三部 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
    • 第七章 朱一貴事件
    • 第八章 從「客仔」到「義民」
    • 第九章 區域發展與地方控制
  • 第四部 科舉學額與祖籍認同
    • 第十章 科舉學額
    • 第十一章 「我粵」:粵民的祖籍認同
  • 尾 聲
    • 第十二章 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
  • 參考文獻
  • 索 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