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本草綱目中醫養生方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05572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360劑古今驗方+400幅精美插圖詳解
古方‧驗方‧偏方‧名方
從頭到腳千年中醫養生方
●首創
圖文加乘速學法,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一看就懂
●圖解
120幅精美手繪中藥圖,360劑古今驗方巧圖解

最適用的腸胃疾病藥材

1 白朮
性溫、味甘
主治:習慣性下痢
2 桑葉
性寒、味甘
主治:便祕、宿便
3 決明
性平、味鹹
主治:一般便祕
4 車前子
性寒、味甘
主治:細菌性下痢

數千年老中醫養生智慧
古方+驗方+偏方+名方

中藥選用+煎藥方法+服藥方法=神奇養生方
●中藥選用 藥材真假辨別、性味掌握,直接影響藥性發揮
●煎藥方法 煎藥的用具、用水、溫度、時間和次數,均須講究
●服藥方法 嚴格遵守藥方的服藥時間、次數和溫度,發揮最大藥效

不可不知的4大養生方
補中益氣方─黃土湯
材料:白朮、甘草、乾地黃、附子、阿膠、黃芩各3兩,灶心土半斤。
煎法:將以上7味藥放在一起搗碎,放入鍋中加水8升,煮成3升湯藥即可。
用法:1日2次,飯後服用。
功效: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清熱祛火方─清營湯
材料:水牛角1兩,生地黃5錢,玄參、麥冬、銀花各3錢,丹參、連翹各2錢,黃連1.5錢,竹葉1錢。
煎法:將以上9味中藥洗淨切細,加入8杯水,煮成湯藥3杯,除去藥渣即可。
用法:1日3次,飯後服用。
功效: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止咳化痰方─補肺阿膠散
材料:阿膠、白米各1兩,杏仁2錢,馬兜鈴、甘草、牛蒡子各1錢。
煎法:將以上6味藥碾成粉末,攪拌均勻即可。
用法:每服3錢,以粥調下,任何時候均可服用。
功效:清熱降氣、養陰清肺。
理氣理血方─核桃承氣湯
材料:桃仁50顆,大黃4兩,桂枝、炙甘草、芒硝各2兩。
煎法:將桃仁、大黃、桂枝、炙甘草,以水7升煮成3.5升,除去藥渣留下湯汁,再加芒硝,重新熬煮,藥湯微沸即熄火。
用法:1日3次,每次5合(1合=100c.c.),任何時候均可服用。
功效:破血下瘀。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本草綱目》中的養生和治病藥方,用「1:1圖解」形式,介紹養生方的煎藥方法、服藥方法、功效和主治,全方位圖解藥方,讓您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說明深入淺出,助您快速上手。

「中草藥藥性大全」彩頁
●最完整的中藥藥性歌訣
●30幅精美手繪中藥圖
  • 【序 言】從頭到腳都健康的養生方
  • 如何使用本書
  • 第一章 中醫草藥知識入門
    • 1 中藥方劑的發展歷程
    • 2 藥方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 3 中藥氣味有陰陽
    • 4 中藥五味的宜忌
    • 5 藥方的七種分類
    • 6 藥方的十種劑型
    • 7 藥方的組成變化
    • 8 中草藥的鑑別
    • 9 中藥的煎煮及服用
  • 第二章 補中益氣藥
    • 10 黃耆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
    • 11 人參 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延年益壽
    • 12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安胎
    • 13 甘草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 14 百合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 15 龍眼 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16 當歸 瀉肺降氣˙和血補血˙下痰止嗽
    • 17 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 18 附子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
    • 19 巴戟 天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 20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 21 胡麻 補中益氣˙潤養五臟˙滋補肺氣
  • 第三章 止咳化痰藥
    • 22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 23 柴胡 除痰疏表˙解熱透邪˙疏肝理鬱
    • 24 貝母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 25 杏仁 潤肺˙消食積˙散滯氣
    • 26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 27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 28 天南星 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 29 馬兜鈴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 30 款冬花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31 栝樓 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
  • 第四章 清熱敗火藥
    • 32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33 玄參 涼血滋陰˙瀉火解毒
    • 34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 35 連翹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風熱感冒
    • 36 龍膽 清熱燥濕˙瀉肝定驚
    • 37 知母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 38 芍藥 溫經散濕˙通塞胃氣˙安脾經˙固腠理
    • 39 白頭 翁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明目消贅
    • 40 青蒿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
    • 41 澤瀉 利水滲濕˙瀉熱通淋
  • 第五章 理氣理血藥
    • 42 茴香 理氣止痛˙溫陽散寒
    • 43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44 檳榔 下氣消食˙通利水道
    • 45 香附 理氣解鬱˙止痛調經
    • 46 麻黃 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
    • 47 旋覆花 降氣消痰˙行水止嘔
    • 48 桃仁 活血祛瘀˙養陰生津˙潤腸通便
    • 49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50 大薊 養精保血˙涼血止血
    • 51 槐樹 涼血止血˙清熱瀉火
  • 第六章 利濕潤燥藥
    • 52 藿香 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
    • 53 茵陳蒿 清熱利濕˙通關節˙去滯熱˙療傷寒
    • 54 豆蔻 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
    • 55 瞿麥 利尿通淋˙破血通經
    • 56 獨活 祛風勝濕˙風寒濕痹˙散寒止痛
    • 57 木瓜 和胃化濕˙平肝祛風˙散瘀活血
    • 58 麥門 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 59 地黃 清熱生津˙涼後˙止血
    • 60 桑樹 清肺熱˙祛風濕˙補肝腎
    • 61 紫蘇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 第七章 祛風驅寒藥
    • 62 秦艽 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
    • 63 防風 解表祛風˙勝濕˙止痙
    • 64 牛膝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利尿通淋
    • 65 牛蒡 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 66 天麻 定風補虛˙平肝息風
    • 67 蒺藜 祛風和血˙平肝解鬱˙明目止癢
  • 第八章 解表瀉下藥
    • 68 紫菀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
    • 69 香薷 發汗解表˙和中利濕
    • 70 葛根 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
    • 71 竹子 治消渴˙利水道˙清肺化痰
    • 72 葳蕤 滋陰解表˙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 73 菊花 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熱解毒
    • 74 升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 75 大黃 攻積滯˙清熱瀉火˙祛瘀解毒
    • 76 大戟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 77 甘遂 瀉水逐飲˙散結除滿˙破積通便
    • 78 牽牛子 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
    • 79 肉蓯蓉 潤腸通便˙補腎陽˙益精血
  • 第九章 固澀開竅藥
    • 80 罌粟 能行風氣˙祛邪熱˙治療瀉痢
    • 81 五味子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 82 補骨脂 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
    • 83 芡實 固腎澀精˙補脾止泄
    • 84 益智子 溫脾止瀉˙暖腎˙固精縮尿
    • 85 金櫻子 利尿補腎˙解毒消腫˙活血散瘀
    • 86 山慈姑 敗毒抗癌˙消腫散結
    • 87 蘇合香 芳香開竅˙行氣溫中
    • 88 小麥 除熱止渴˙止汗˙益腎養心
  • 【附錄一】 藥膳養生與人體規律
  • 【附錄二】 養生藥材圖鑑
  • 【附錄三】 古今醫學常用度量衡對照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