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採用Dennis Kennedy, Linda Hutcheon 等學者的理論,視改編為一獨立個體,從文化、劇種、情節、語言、程式等不同層面,聚焦論述「莎戲曲」(從莎士比亞戲劇改編而成的中國傳統戲曲)改編與演繹的策略。討論個案包括《威尼斯商人》、《哈姆雷》、《暴風雨》、《馬克白》、《馴悍記》、《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無事生非》等所衍生的「莎戲曲」,涉及劇種則有崑劇、京劇、豫劇、越劇、粵劇、黃梅戲、歌仔戲等。作者不僅提出精闢見解,並融入實務經驗,具體建構了以「戲曲主體性」為基礎的跨文化詮釋理念。
- 導言
-
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
-
前言
-
一、文化的移轉
-
二、劇種的特性
-
三、情節的增刪
-
四、語言的對焦
-
五、程式的新變
-
結語
-
-
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
-
前言
-
一、跨文化的難題
-
二、情節的節刪與新詮
-
三、存神遺形的語言對焦
-
四、戲曲程式的新變
-
結語
-
附表:《約/束》創作團隊一覽
-
-
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
-
前言
-
一、標的文化的滲透
-
二、劇種、行當的制約
-
三、語言的轉譯新詮
-
結語
-
附表:主創團隊與劇本場目一覽
-
-
《哈姆雷》的戲曲變相
-
前言
-
一、《哈姆雷》的解構與重構
-
二、改頭換面的劇中人物
-
三、「戲中戲」的本義與衍義
-
結語
-
附表:《王子復仇記》主創人員一覽
-
-
演繹莎劇的崑劇《血手記》
-
前言
-
一、文本改編的「自祭文」
-
二、舞臺表演的精純度
-
三、曲唱格律的質變性
-
結語
-
附表:《血手記》主創人員一覽
-
-
「禪」與吳興國的「莎戲曲」《暴風雨》
-
前言
-
一、絕對的親情與弔詭的寬恕
-
二、頓悟的親情與禪悟的自由
-
三、身分認同的困境與識自性
-
結語
-
附表一:《暴風雨》主創人員一覽
-
附表二:《暴風雨》場次結構表
-
-
「馴悍」變奏曲:《胭脂虎與獅子狗》的啟示
-
前言
-
一、文化情境的移轉
-
二、京劇程式的新創
-
三、劇本語言的思考
-
結語
-
-
引用書目
-
附錄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57752660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