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討論「現象學批評」此一研究方法,說明現象學及其相關文學思潮,如何運用在台灣現代詩批評上。先介紹現象學批評的哲學起源,對相關文學思潮的影響,進而回顧臺灣詩評家曾經運用過現象學進行批評的研究成果。再分別透過洛夫詩中的火、唐捐詩中的水、孫維民詩中的惡、李魁賢詩與詩論中的社會、向陽《四季》中的時間、原住民詩中的空間等六篇論文,發掘現象學批評可能開展的論述潛力。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現象學批評的理論概述
-
一 現象學批評的哲學起源
-
二 現象學在文學與美學領域的發展
-
三 進行現象學批評的西方文論家(日內瓦學派)
-
-
第三章 進行現象學批評的臺灣詩論家
-
一 提出「純粹經驗」的葉維廉
-
二 沈默凝視存有的簡政珍
-
三 詮釋詩學傳統的翁文嫻
-
四 學位論文與專書研究成果
-
-
第四章 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方法
-
一 什麼是詩?
-
二 詩的研究
-
-
第五章 洛夫詩中的火
-
一 前言
-
二 火意象的傳遞情感功能
-
三 火意象蘊含詩之創造、寄託永恆功能
-
四 結語
-
-
第六章 唐捐詩中的水
-
一 前言
-
二 緩慢的水
-
三 靜止的水
-
四 快速的水
-
五 結語
-
-
第七章 李魁賢詩與詩論中的社會
-
一 前言
-
二 李魁賢論詩中的社會
-
三 論李魁賢詩中的社會
-
四 結語
-
-
第八章 孫維民詩中的惡
-
一 前言
-
二 褻瀆(defilement):畏懼穢物的不潔感
-
三 罪(sin):背棄上帝的麻木感
-
四 罪疚(guilt):良知譴責的病識感
-
五 綜論孫維民詩中「惡」的意義
-
六 結語
-
-
第九章 向陽《四季》中的時間
-
一 前言
-
二 《四季》呈現的時間觀
-
三 時間流動中的詩人主體
-
四 結語
-
-
第十章 原住民詩中的空間
-
一 前言
-
二 從部落啟程
-
三 在都市裡流浪
-
四 在遊樂區中迷失
-
五 從部落重新出發
-
- 第十一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