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清代詩經的文學闡釋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裡,《詩經》的文學闡釋一直處於零散的、邊緣的狀態,如同一株花朵,歷經了近二千年的含苞,終至明清時期才逐漸綻放,花團錦簇地開放著美麗的花朵,成為文學闡釋園中的主體,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本書即以清代《詩經》的文學闡釋為主題,盼能由點而面,從個案的精研中,勾勒出其所涉及的面貌與特色。
- 自序
-
第一章緒諭
-
第一節《詩經》闡釋的類別
-
第二節《詩經》的經學闡釋與文學闡釋
-
第三節《詩經》的文學闡釋史(先秦-宋明)
-
第四節清代《詩經》文學闡釋的概況及研究源起與展望
-
-
第二章具有靈眼靈手的金聖嘆
-
第一節金聖嘆與《詩》論
-
第二節金聖嘆釋《詩》的情感論
-
一、真為詩的原本
-
二、詩為人的心聲
-
-
第三節金聖嘆釋《詩》的結構論
-
一、闡述文氣的一貫而下
-
二、點出重疊的藝術效用
-
三、點出回環的藝術效用
-
-
第四節金聖嘆釋《詩》的鑑賞論
-
一、重分解
-
二、重細讀
-
三、再創造
-
四、解放與保守兼具
-
-
第五節小結
-
-
第三章首創象統研究的王夫之
-
第一節王夫之與《詩》論
-
第二節王夫之釋《詩》的創作鑑賞論
-
一、比興手法
-
二、興觀群怨
-
三、靈通幽微
-
四、修辭立誠
-
-
第三節王夫之釋《詩》的內涵論
-
一、詩以道情
-
二、意藏篇中
-
三、情景交融
-
四、體物窮理
-
五、以事函理
-
-
第四節王夫之釋《詩》的影響論
-
一、作法與效用對後世的影響
-
二、鍊字與句法對後世的影響
-
三、敘事與抒情對後世的影響
-
-
第五節小結
-
-
第四章析論豐富多樣的姚際恆
-
第一節姚際恆與《詩》論
-
第二節姚際恆釋《詩》的趁韻論
-
一、性質相同依序疊詠
-
二、相似字詞並列疊詠
-
三、主從虛實配合疊詠
-
四、倒字簡稱變文疊詠
-
-
第三節姚際恆釋《詩》的章法論
-
一、從章句形式分析章法
-
二、從內容結構分析章法
-
三、從漸層關係分析章法
-
四、從互丈關係分析章法
-
-
第四節姚際恆釋《詩》的修辭論
-
一、錯綜
-
二、音節
-
三、摹寫
-
四、複疊
-
五、映襯
-
六、互丈
-
七、倒裝
-
八、雙關
-
九、排偶
-
十、曲繞
-
十一、賦比興
-
-
第五節姚際恆釋《詩》的結構論
-
一、起筆、收筆
-
二、承接法
-
三、眼目
-
四、相間法
-
-
第六節姚際恆釋《詩》的情意論
-
一、情恩的表達
-
二、意境的營造
-
三、神會言外之意
-
-
第七節姚際恆釋《詩》的影響論
-
一、創始的地位
-
二、後世所不及
-
-
第八節小結
-
-
第五章運用文論觀點的方芭
-
第一節方苞與《詩》論
-
第二節方苞釋《詩》的義法論
-
一、文義須相貫
-
二、文義須相類
-
-
第三節方苞釋《詩》的修辭論
-
一、修辭以雅潔、真誠爲貴
-
二、倒裝、層遞的修辭解說
-
三、玩味辭意,以想像進行再創造
-
-
第四節方苞釋《詩》的情感論
-
一、融入背景與心理的情感分析
-
二、結合詩意與教化的情感闡釋
-
三、以文學的角度看待男女情詩
-
-
第五節方苞釋《詩》的風雅頌論
-
一、以文學的角度分別風雅頌
-
二、由風物以興情
-
-
第六節小結
-
-
第六章雜蝶詩學批評的袁枝
-
第一節袁枚與《詩》論
-
第二節袁枚釋《詩》的體裁論
-
一、《詩》非經學、考據,屬文學、性靈
-
二、肯定贈答、豔情詩
-
-
第三節袁枚釋《詩》的內涵論
-
一、專主性情
-
二、情真意實
-
三、有靈趣無定格
-
-
第四節袁枚釋《詩》的創作論
-
一、文字有絕調亦有未工者
-
二、音律風趣,各有聲調
-
-
第五節小結
-
-
第七章欲原詩人始意的方玉潤
-
第一節方玉潤與《詩》論
-
第二節方玉潤釋《詩》的章法論
-
一、從章句形式分析章法
-
二、從內容結構分析章法
-
三、從漸層關係分析章法
-
四、從互文關係分析章法
-
-
第三節方玉潤釋《詩》的修辭論
-
一、錯綜
-
二、音節
-
三、摹寫
-
四、複疊
-
五、映襯
-
六、互丈
-
七、倒裝
-
八、排偶
-
九、曲繞
-
十、賦比興
-
-
第四節方玉潤釋《詩》的結構論
-
一、起筆、收筆
-
二、承接法
-
三、眼目
-
四、相間法
-
-
第五節方玉潤釋《詩》的情意論
-
一、情思的表達
-
二、意境的再現
-
三、情意的領會—興會言外之意
-
-
第六節方玉潤釋《詩》的影響論
-
一、創始的地位
-
二、學習的對象
-
三、相似或同類
-
四、後世所不及
-
-
第七節姚際恆與方玉潤論《詩》的異同
-
一、相同
-
二、相異
-
-
第八節小結
-
- 第八章結論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